上海交大现场教学上海浦东的“城市大脑”
更新日期:2020-03-05 | 访问次数:次二、教学主题
吸收上海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
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,把先进技术转化成新的管理能力、服务能力
三、教学流程
透过大屏幕和一块块精细化管理的功能模块,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“绣花功夫”
四、教学点介绍
上海交大现场教学 的城市要有 的治理
浦东面积很大,管理力量和管理幅度不匹配,如果用传统的做法,往往是既做不全也做不好,只能事后补、事后做。如何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置?
必须要智能化的手段来实现,所以浦东走出一条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的“城市大脑”建设之路。这套体系在社会治理实战中是管用的,基层干部是爱用的,老百姓是受用的。那么,怎样把更多的应用场景纳入“城市大脑”,相关专家在布置“神经元”当中,怎样用好各种力量进行整合,不仅仅政府这边做,也要把社会资源也整合进来,比如对水电煤部门进行整合,网约车包括共享单车这些平台都可以接进来。这方面,科技支撑是一个重要方面,更需要把这个大格局再进一步深化。
“城市大脑”智能化的水平也要进一步提升。不仅在城市治理这块用好人工智能,经济领域治理也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,比如监管无证行医、非法补习班等,不断深化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,通过深化“一网统管”建设,使浦东的管理更有序、更安全、更干净,使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更美好,让大家到这里发展没有后顾之忧。智能化是信息化的升级版。比如,网格化管理。上海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做了,现在的网格化体现了智能升级。“网格化最核心的是靠网格员去发现问题,这是一种主动发现。而现在做的智能化城运中心也好、‘城市大脑+神经元感知’也好,是要自动发现。从主动变成自动,这就是一种升级。”
这个“城市大脑”究竟厉害在哪里?
作为城市管理领域的“绣工”,浦东城运中心以物联为“针”、以数联为“线”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智联“针法”,开发了常态、应急、专项三类50余个智能管理场景。常态下,实时感知城市运行体征;当严重告警发生,旋即转入应急模式。同时,开发了渣土车、网约车等一系列专项管理场景,有效提升了智能发现和协同处置能力。与“城市大脑”相匹配,浦东还建设了覆盖36个街镇、1316个村居委的神经元系统,全方位感知城市运行的“脉搏”和“心跳”。依托物联网、视联网、数联网等技术,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千家万户、千店万铺。今年以来,在孤寡老人家中、城市易积水点位、小区消防车道等处,安装29类近4万个感知设备,预警数据实时传输到城运中心和一线人员手机终端,形成了感知敏捷、处置迅速的管理新模式。上海交大现场教学